欢迎光临大为书画网    今天是: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   
大为书画网
书画评论
返回上页
您当前的位置:大为书画网首页 -> 书画评论 -> 查阅
许传良:略品书法艺术的方圆之境


来源:无    浏览次数:3956    日期:2021/4/30

 

编辑: 大为书画网

    离方遁圆
——略品书法艺术的方圆之境
许传良

    书法之妙,全在运笔。该举其要,尽于方圆。
    ——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
    众所周知,不以规矩不成方圆,在数理学科上,“方圆”是常用词汇,在艺术欣赏中亦有“方圆兼备”之术语,为人处世又有“智圆行方”等佳话,综合来看,方与圆不离生活与艺术大道,书法艺术中更是不离其间,本文且从五个层面对“方圆”稍作品味……

    第一层面,书法中的方圆首先是一种关乎技术意义上的泛指。

    在生活中,只有合乎方圆,才算有了规矩,也就具备了技术规范。大千世界,万事万物,都是处于规则与规矩之中,最好理解的词汇就是“方圆”二字,因此古人常用“离方遁圆”来形容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虽离方而遁圆,期穷形以尽相。”就是强调作文之规矩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方圆是规矩,与此含义接近的曲直也是一种规矩,只是曲直在古代分别用“曲中绳”“直中钩”来替代,张昭《天瓶斋书画题跋》云:“惟与造物者游,而又加之以学力,然后能生动;能生动,然后入规矩;入规矩,然后曲亦中乎绳,而直亦中乎钩。”钩,就是木工用的圆规。于此可见,书法必讲规矩、入规矩,也就是合乎方圆。

    第二层面,书法中的方圆是一种关乎数学意义上的观照。 

颜真卿《颜勤礼碑》(局部)

    从数学上来讲,由规矩能想到矩形与圆规这些最基本的形象,可以说,方形圆形是最朴素的概念。稍作延伸,除直角外,锐角钝角以及有棱角的图形都可认为是相关的方形,而椭圆、弧线、抛物线等都可认为是相关的圆形,这些图形的归类,归根结底,还是与视觉感受相关,或者说,是直接用肉眼看到并引起视觉感受的图像。按照一般的理解,方形代表着一种力量感,圆形则代表一种柔和感。结合书法来看,起笔与收笔位于笔画的最边缘,也就有了数学意义上的方圆形态。比如,颜真卿《颜勤礼碑》中的横画,起笔是上方下圆,收笔是上圆下圆。欧阳询《九成宫》中的横画,起笔是上方下圆,收笔是上圆下方。而褚遂良的《雁塔圣教序》也可以此观之,起笔趋方,收笔趋圆。有了这样的视角,临摹时就有了一定的科学参照。圆形还体现在笔画方向发生变化时,比如楷书中的折画以及行草书中的使转,明显就有方圆之分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笪重光《书筏》所谓“数画之转接欲折,一画之自转贵圆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,因为不同笔画之间,必须讲究起笔才能避免与牵丝映带混淆,而一个笔画之间,如果不圆,也就是缺少了自然与畅达。

褚遂良《雁塔圣教序》(局部)

    第三层面,书法中的方圆是一种关乎物理意义(运动)上的体验。

    形有方圆,关键是如何写出,书写是笔锋的运动过程,因此也就可认为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体验。就纸上平面运动的轨迹而言,在上下左右之间笔锋运动瞬间变化,但总不离方圆之内,正如李健《笔通》所云:“古今笔法,万变而靡穷,而扼要者大别为二。解此二法,即可触类旁通,变化无尽矣。二者何?一为圆笔,一为方笔是也。”正是因为如此,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中特辟专文论述,其中涉及提笔、顿笔、外拓、中含、使转、绞笔、翻笔等,可谓翔实具体,但又因为太具体而缺少概括性,往往容易使人一时陷入云里雾里。
    在此,结合历代书论试言之,方圆所涉及的无非就是中锋与侧锋、藏锋与露锋、顺锋与逆锋等,一般而言,在方圆的最终书写效果上,方与顺锋、露锋以及侧锋关联度很大,而圆与逆锋、藏锋以及中锋密切相关。至于如何形成圆笔或方笔,历代书家各有体验,比如:
欲令落纸成圆笔,当使笔锋逆入,而后使毫如练绳然,徐徐行之,所谓绞笔是也。欲令落纸成方笔,先以笔锋作一画,使笔毫逐渐散开,令笔毫平铺纸上,徐徐行之,自成为方形矣。(李健《笔通》)
    上面这段内容重点关乎绞转与铺毫的区别。再如:
    方者,折法也,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;方出指,字之骨也。圆者,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;圆出臂腕,字之筋也。(朱履贞《书学捷要》)
    其中“方者”,概括为折法稍嫌笼统,因为与后面的解释有所出入,按照一般理解,折法是在转折之处,反而不在起止也,考虑其语境,当是指笔锋入纸后的折形状态而言。
以腕力作书,便于作圆笔……以指力作书,便于作方笔。(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)
    此两段皆言及用腕,一说用圆,一说用方,可谓莫衷一是。事实上,方圆都很难完全排除用腕,因为即便用指,也是需要用腕以相协调的。所以不必过于纠结,当结合书体、字的大小以及锋毫的软硬,进行体悟。
    直笔圆,侧笔方;用法有异,而执笔初无异也。其所以异者,不过遣笔用锋之差变耳。盖用笔直下,而锋常在画中;欲侧笔,则微倒其锋,而书体自方矣。(刘有定《论书》)
此段重点强调中锋与侧锋,而“书体自方”其实不是指具体的书体或结构,实际还是指用笔而言。
    除此以外,结合笔锋运动来讲,凸显中截往往就注重了线质,也就是说林散之所说的“圆”:“圆是要功夫的。没有功夫,再粗也是扁的。有功夫,细如发丝也是圆的。”这里提出一种病笔,即“扁”,非常形象,也很容易理解。如果能臻于锥画沙、屋漏痕之意,这个行笔过程就用到了绞转笔法,以保持笔画的圆劲之力。笔画若不圆,笔者以为就好比贴在墙上的美术字,还可比作电子模拟器乐音色,它们都是较为单调的平面符号,因缺少人的生命气息的贯注而缺乏艺术特色。
    当然,在古代书论中,还提及切笔、顿笔以及提笔等,“二王”笔法中的起笔用切笔就是方笔,但与唐楷中的折画顿笔略有不同。而提笔中含实际也就是力求中锋运笔,这样的现状也可以认为是圆的,这个圆不是平面之圆,而是立体之圆。
 
    第四层面,书法中的方圆是一种关乎审美意义上的对立统一。

《张迁碑》(局部)

    综上所述,方笔刚劲倔强、棱角分明、富有力量,属壮美;圆笔笔力内含、浑厚沉郁,视觉效果含蓄、温和,则属优美。艺术创作讲究辩证统一,方与圆就是一组对立因素,所以说,在书法中,没有独立的方,也没有独立的圆。隶书《张迁碑》方笔为多,但因稍有圆笔,通过对比,而使古拙奇崛之美更加鲜明。姚孟起《字学臆参》云:“欧书貌方而意圆,褚书貌柔而意刚。”可见,和谐是审美的核心特质,方圆兼备才能和谐,其他诸如寓方于圆、方圆之间、离方遁圆、貌方神圆,等等,其内涵同中有异,但都是关乎方圆的书法审美感受。可以说,在讲究规矩(方圆)的前提下,书写过程必须遵循和谐规律(方圆)才能臻于至善。
    在方与圆的审美极则中,古人偏向于圆,比如李东阳《麓堂诗话》云:“律诗起承转合,不可无法,但不可泥。泥于法则为之,则撑住对待,四方八角,无圆活生动之意。”流露出避方趋圆的追求。吴可《学诗诗》曰:“学诗浑似学参禅,自古圆成有几联。”在这里,圆成就是一种完美意义。笔者曾对一般认为方笔居多的王羲之《十七帖》专文阐释其中的圆美之境,并尝试科学分析书写过程:“从人的书写生理机制而言,写大字的姿势需要站立悬臂,是以肩周为圆心的弧线动作,同理,随着字径与挥运半径减小,分别以胳膊肘、手腕、指关节等处为圆心,都是适合圆弧形的动作,落实到纸面,也是以不同形式的或大或小的圆弧形笔迹为主,而且是不间断的循环,这也是历代经典之圆美的客观性所在。即便是行笔迅疾而直的出锋竖画,从大视野来审视,从入笔之前到离开纸面,也是在空间之内完成的一个大圆弧动作,只不过此圆弧垂直于书者。”在这里,再次引用或许更有助于理解用笔之法。    总之,圆的审美内涵包括其他如圆达、圆通、圆劲、圆润、圆满、圆活、圆柔、圆涩等,都无限接近一种尽善尽美之境,这在历代书法经典中都能寻找得到。

王羲之《十七帖》(局部)

    尽管都在追求圆美之境,但圆美之下,在书法技法范畴中,必讲究方圆统一,正是“妙处在方圆并用,不方不圆,亦方亦圆,或体方而用圆,或用方而体圆,或笔方而章法圆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矣”(康有为语),信然!林散之论书诗中所言“意到圆时更觉方”,“意到”是目的,“觉方”是审美感受,便揭示出圆与方的辩证关系。

    第五层面,书法中的方圆是一种关乎哲学意义上的升华。
 
    由技入道,万法归一,百炼钢化为绕指柔,书法中的方圆最终可以升华为哲学上的意会,那就是中庸之道,正所谓“笔法尚圆,过圆则弱而无骨,体裁尚方,过方则刚而无韵”。常言字如其人,生活中,要智圆行方,随方就圆,文圆质方,如此等等,成为了一种感悟,而与之含义接近的或剑胆琴心,或侠骨柔肠,往往会为人称许。欣赏任何一件书法作品,亦可循此而观。
    白居易有《题韦家泉池》一诗:“泉落青山出白云,萦村绕郭几家分。自从引作池中水,深浅方圆一任君。”虽是着眼于池水,深浅方圆,进退裕如,何尝不合乎书画之道与君子之风?

来源: 中国书画报


 
网站首页  |  艺术动态  |   书画名家  |   网上画廊  |   陇原书画  |   书画评论  |   名家访谈  |   创作心得  |   视频之窗  |  
Copyright © 2005-2020 大为书画网 (www.gsdwhm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
业务热线:18893142737  13893239127  邮箱:gsdwhm@163.com
地址:兰市州安宁中兴小区7-6-3   建议使用1920*1080分辩率
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大为书画网  最终解释权归大为书画网所有
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:陇ICP备13000632号-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910号